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北麓,坐落着国内首座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31座黑色大理石英烈碑上,镌刻着4299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的姓名。在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座中外军人雕像,其中就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击落日本飞机的中国飞行员高志航的雕像。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英烈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次日,日军出动十多架“九六式”轰炸机,在杭州笕桥机场投下炸弹,企图将中国空军为数不多的战机消灭在地面。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队升空迎战并果断开火,在战友的密切配合下,连续击落、击伤日军战机,首开先河。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研究人员窦若琪说:“‘八一四’空战大捷击落了三架日机,在1937年10月南京保卫战期间,高志航与队友也是并肩作战,取得了击落十几架敌机的优秀战绩。”
展开剩余86%高志航等抗日航空英烈当年驾驶过的霍克三飞机模型
“八一四”空战,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次空中大捷,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1937年11月,高志航奉命接收苏联支援中国抗战的一批飞机,飞抵河南周家口驻防待命。11月21日,机场突遭11架日机偷袭,高志航未及起飞,壮烈殉国。此后,被秘密安葬于宜昌,他的女儿高丽良回忆:“从山顶爬到山底下都是些学生,都带着白花。大众永远悼念高志航,‘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当时人都在路上哭。”
高志航雕像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抗日重要战场。1938年4月29日下午,日本空军突袭武汉。时任中国空军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的陈怀民,驾驶战斗机升空战斗,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左拼右杀,不到5分钟,就击落1架敌机。一瞬间,陈怀民的战机成了日本战斗机的众矢之的,5架敌机蜂拥而上,令其陷入重围。突然,敌军的机关枪击碎了陈怀民的座舱和尾翼,陈怀民胸口也随之中弹。
窦若琪说:“当时他驾驶着受伤的飞机,放弃了跳伞求生的机会,去与敌机相撞,同归于尽,牺牲的时候只有22岁。很多中国空军的英烈,也都像陈怀民一样这么年轻,他们牺牲的时候平均年纪也只有二十几岁。”
陈怀民和父亲共同使用过的书篓
如今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展厅内,还展示着许多英烈家书,见证了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对家国的赤诚、对亲情的眷恋。
丁寿康烈士写给叔父的信
1940年7月16日上午,中国空军飞行员丁寿康正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给远在泰国的叔父写信。突然,敌机来袭的警报响起,丁寿康来不及将刚写完的家书装进信封,立即冲向自己的战机,升空迎敌。因敌众我寡,不幸在空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笔墨未干,即上战场”成为他人生最后的定格。
窦若琪说,2023年9月18日,丁寿康烈士亲属从广州赶到南京,将47封家书和3封烈士战友的来信捐赠给纪念馆。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家书。
窦若琪说:“这些家书是写在1933年到1940年期间,也见证了一位普通的青年背井离乡、然后进入航校学习、后来加入中国空军参战,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一名爱国的抗日英雄的心路历程。”
烈士家属、丁寿康的表侄丁协盛表示:“丁寿康烈士留下的家书,重现了当年中华民族那一批热血青年保家卫国,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牺牲的精神。我们希望能把先烈的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截止目前,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英烈碑上,共镌刻着1470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的英名。正如高志航、丁寿康一样,他们明知冲上蓝天就意味着要献出生命,却毅然选择在炮火中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中,中国军民誓死抗击侵略者的精神与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当时与中国空军一同升空作战的,还有来自苏联、美国的航空队。
抗战初期,苏联是率先援助中国的国家之一。苏联从全军各单位中,抽调精明强干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机组人员,以志愿形式组成援华航空队。苏联援华飞行员来华后,先后参与了南京保卫战、南昌和武汉等地一系列空战,支援徐州会战、桂南会战,协助中国空军保卫兰州、重庆、成都等地,极大地提振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也有力地填补了中国空军在抗战期间损失的力量。
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
1937年到1941年,苏联先后派遣了3000多名军事顾问、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和2000多位的志愿飞行队员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制定作战计划、训练飞行员。200多位苏联飞行员牺牲在了中国战场,这其中就包括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重轰炸机大队大队长库里申科。
窦若琪介绍:“在执行轰炸任务返航的途中,为了保护这架宝贵的飞机,也为了保护重庆的民众,库里申科选择将自己的飞机迫降在了长江水里。等其他的机组成员成功撤离之后,库里申科因为精疲力竭,沉入了长江水里面。后来中国老百姓才将他的遗体打捞上来,现在在重庆万州,还有库里申科的墓园。”
除了苏联空军,在1941年到1945年期间,美国航空队先后以志愿航空队、驻华航空特遣队、第14航空队等形式参加中国抗日战争,他们被统称为“飞虎队”。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对外联系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中美两国被迫开辟新的航线——驼峰航线。这条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的空中运输线,为保障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作出了重要贡献。窦若琪说,驼峰航线是二战期间飞行条件最艰险、牺牲最惨重的航线。
窦若琪说:“这条航线因为跨越了喜马拉雅山脉,所以山高风险,再加上气候条件也不是很好,当时很多飞行员驾机冒着生命危险飞越这条航线,再加上也有一些日军的侵扰,据相关资料显示,损失了飞机500多架、牺牲飞行员有1600名左右,帮助我们运输大量的物资,支持中国走向最终抗战的胜利。”
战争期间,由于语言不通,“血符”成了中国军民和外国援华飞行员之间沟通的桥梁,被援华飞行员称为“救命符”。它也是中美等国人民并肩战斗,以鲜血铸就友谊和合作的历史见证。如今,在纪念馆的众多展品中,一件飞行夹克的内衬下摆处还缝有两块不同材质的“血符”,上面均印有“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字样。
美国援华飞行员穿过的皮夹克
2024年,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先后对外公布了2590名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以及236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引发海内外强烈反响。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告诉我们,此后,馆方也接到一些关于英烈信息错误或缺漏反馈,在文物部门指导下,今年馆方已完成英烈的信息勘误和增补工作。
缪磊表示:“其中一个是斯米尔诺夫的直系亲属,专门来到这里走访,在墓碑上面看见了斯米尔诺夫的消息,名字是错的,姓氏也刻错了。在纪念馆的档案室里的原始资料,是可以和他讲的相印证的。刻完之后,我们把这个讯息第一时间告诉了斯米尔诺夫的家属,他很高兴。他们觉得自己的祖先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牺牲了,万里之遥,会有一群中国人在努力地做这些工作,他们心里面觉得特别的感动和温暖。”
时光的长河奔涌向前,那些曾在碧空之上以生命划破硝烟的身影,却如星辰般永恒。当轻风拂过紫金山麓的英烈碑,当阳光轻抚纪念馆广场的雕像群,人们将永远铭记,一群年轻的“雄鹰”,曾在中国的蓝天中壮烈地飞过。
(总台记者钱成 丁飞 孙西娇 王德俭)
发布于:北京市天创优配-杠杆炒股网-在线实盘配资-股票配资学习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